在线汉语词典 P po

迫使的意思

shǐ

使

迫使

[pò shǐ]
生词本

词语

使

繁体

迫使

拼音

pò shǐ

注音

ㄆㄛˋ ㄕˇ

基本解释

迫使 [pò shǐ]

(1)用某种强迫的力量或行动促使。

(2)用道德的或社会的压力促使。

迫使引证解释

迫使 [pò shǐ]

国语词典

迫使 [pò shǐ]

相关字义

pò,pǎi,辶,8,左下包围结构

1. 靠近;接近。 2. 用强力压制;用压力使服从。 3. 急切;急促。 pǎi 1. ◎ [迫击炮]一种从炮口装弹,以曲射为主的近射程火炮。

丿、丨、𠃍、一、一、丶、㇋、㇏

促迫、迫晦、督迫、迫通、迫小

使

shǐ,亻,8,左右结构

shǐ 1. 命令;派遣 2. 叫人办事 3. 让;令 ...

丿、丨、一、丨、𠃍、一、丿、㇏

使命、即使、纵使、信使、密使

迫使造句

1.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2.任务迫使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

3.情况有变,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计划。

4.突如其来的情况迫使我们改变了计划。

5.这可能迫使政府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措施。


迫使 英文翻译

force; oblige; compel; enforce; compelled

相关词语

    • 1.
      中国人民志愿军拼音:zhōng guó rén mín zhì yuàn jūn释义: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志愿组织的军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接着,又用武力侵占中国台湾省。中国人民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组成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经过三年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 2.
      为渊驱鱼拼音:wèi yuān qū yú释义: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 3.
      五四运动拼音:wǔ sì yùn dòng释义: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北洋政府准备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示威的学生遭到镇压,全国学生纷起声援。6月3日,北洋政府又大批逮捕学生,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全国各重要城市也纷纷罢市,形成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胜利。这次运动促进
    • 4.
      人质拼音:rén zhì释义: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的儿子、亲属或重臣)。 后泛指为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项条件而扣留或劫持的对方人员。
    • 5.
      仪范拼音:yí fàn释义:⒈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愍孙 峻於仪范,废帝 倮之迫使走,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⒉仪容,风范。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岁久,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明 张居正《答南

迫使拓展查询

迫使是什么意思 迫使读音 怎么读 迫使,拼音是pò shǐ,迫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迫使造句子
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