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词典枢密院枢密院词典反查

枢密院的相关词

枢密院的相关词:不圆东西二府两地两府二府众嘘漂山元圣关决兵府南院台令右府、...,枢密院[ shū mì yuàn ]的解释:古代官署名。五代后梁设崇政院,后唐改为枢密院,主顾问参议,传达诏命。后汉、后周渐掌兵事。宋为最高军事机构,辽金元与宋代相近,也设管军政的枢密院。明废。

枢密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更多
    • 1.
      不圆拼音:bù yuán释义:谓不圆满,不周全。宋 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天圣 元年,管勾修《真宗皇帝实録》,所奏修撰官 李维 等公文,其间有事跡不圆处,合係中书、枢密院、三司检寻应副。”
    • 2.
      东西二府拼音:dōng xī èr fǔ释义:宋 代指中书省与枢密院。
    • 3.
      两地拼音:liǎng dì释义:⒈两处;两个地方。南朝 梁 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唐 元稹《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⒉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宋 无名氏《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
    • 4.
      两府拼音:liǎng fǔ释义:指行使宰辅权的两个重臣及其所在的机构。 如 汉 代的丞相和御史,宋 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等。
    • 5.
      二府拼音:èr fǔ释义:⒈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章炳麟《秦政记》:“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⒉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 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⒊明、清
    • 6.
      众嘘漂山拼音:zhòng xū piāo shān释义:同“眾喣漂山”。宋 李纲《再乞罢知枢密院守本官致仕札子》:“臣聞衆嘘漂山,聚蚊成雷,臣之孤忠,困於無助。”
    • 7.
      元圣拼音:yuán shèng释义:⒈大圣人。 《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 孔 传:“大圣陈力,谓 伊尹 。” 唐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元圣生乘运,忠贤出应期。”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第一盏散念》:“紫电流枢,元圣诞应於丕运;妙花雨地,辅臣祗奉於仁祠。”⒉孔子 的谥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经说》:“ 祥符 中,諡 孔子 为 元圣 。后避 圣祖 名,改 至圣 。”
    • 8.
      关决拼音:guān jué释义:⒈报请决定。《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事不关决於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金史·左企弓传》:“辽 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明 文徵明《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卢君墓表》:“君立朝未数年,凡閲三部,皆在本科。本科者,凡诸曹章奏,悉从关决。”⒉指决断。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格言·读书五失》:“经术隐奥,茫乎其无所适从,泛然而无所关决。”⒊参与决策。唐 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时余为礼部郎,凡瞽宗之事得以关决。”唐 柳宗元《潞州兵曹柳君墓志》:“其勾稽摘发,毗赞关决,无不胜职。”
    • 9.
      兵府拼音:bīng fǔ释义:掌管国家军事要政的官府,特指 宋代 的枢密院。
    • 10.
      南院拼音:nán yuàn释义:⒈唐代 官署名,属吏部,负责选拔人才。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 开元 二十二年,吏部置南院,始县长名,以定留放。”⒉指 契丹 的南枢密院,以其官署居大内之南,故名。《辽史·百官志一》:“契丹 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 契丹 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 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 11.
      台令拼音:tái lìng释义:⒈即陵台令。唐 代掌陵寝之官。《新唐书·礼乐志四》:“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 献、昭、乾、定、桥 五陵署为臺,令为臺令。”⒉御史台的规章。《宋史·职官志四》:“旧《臺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诣三省、枢密院点检诸房文字,轮诣尚书六曹按察。”
    • 12.
      右府拼音:yòu fǔ释义:宋 代枢密使和枢密院的别称。
    • 13.
      同知拼音:tóng zhī释义:⒈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⒉犹参佐。《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⒊官名。称副职。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 明 因之。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王显 出镇,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
    • 14.
      奏审拼音:zòu shěn释义:奏请君上审定。《宋史·职官志一》:“绍圣 五年,詔臣僚上殿札子,中书省进呈取旨;其承受传宣、内降,非有司所可行者,申中书省或枢密院奏审。”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是夕之事,弥远(礼部侍郎 史弥远)称有密旨。钱参政(钱象祖)欲奏审,史 下许曰:‘事留,恐泄。’遂行之。”
    • 15.
      宣勑拼音:xuān chì释义:⒈亦作“宣敕”。亦作“宣勅”。发布命令。《后汉书·耿弇传》:“弇 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勑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 巨里城。”南北朝 以后,专指发布诏命。《宋书·文帝纪》:“便可宣敕内外,各有荐举。当依方銓引,以观厥用。”⒉宣与敕。为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资治通鉴·晋高祖天福六年》:“帝之发 大梁 也,和凝 请曰:‘车驾已行,安从进 若反,何以备之?’帝曰:‘卿意如何?’凝 请密留空名宣敕十数通,付留守 郑王,闻变则书诸将名,遣击之;帝从之。”胡三省 注:“宣出於枢密院,敕出於中书门下,时并枢密院於
    • 16.
      宣头拼音:xuān tóu释义: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 至 五代 后唐 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见 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南唐 李中《碧云集》中有《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捧宣头许归侍养》等诗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己卯,降空名宣头、札子各一百道,锦袄子、金银带各二百,下 狄青 以备赏军功。”《金史·百官志四》:“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
    • 17.
      宣底拼音:xuān dǐ释义: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
    • 18.
      宥地拼音:yòu dì释义:机要之地。指枢密院。《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林安宅、蒋芾 言:‘臣等备员宥地,所职在於兵将。如二三大将,陛下所深知。偏裨间有才者亦多,但臣等素不相识,无以知其才否,欲自此与之相见。’”
    • 19.
      宥密拼音:yòu mì释义:⒈谓存心仁厚宁静。⒉深密;机密。⒊引申指隐密之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至虚无寂灭,弃絶人伦,日用之常,简弃造物,分为斋荤,逃税偷安,伪为善行,欲寡过於暗室之中,实欲作恶於宥密之内。”⒋指枢密院。因其掌管军事机密,故称。⒌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
    • 20.
      宥府拼音:yòu fǔ释义:即枢密院。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袁彦纯客诗》:“袁彦纯 同知,始以 史同叔 同里之雅,荐以登朝,尹京既以才猷自结上知,遂繇文昌躋宥府,寖寖乎柄用矣。”明 高启《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今 樊公 四迁其官,更十五年不出宥府,其能自效卓卓如此者,诚由圣天子知人善任之所致也。”

【枢密院】图片鉴赏

枢密院

枢密院相关联的词语有哪些?枢密院的相关词有:不圆、东西二府、两地、两府、二府、众嘘漂山、元圣、关决、兵府、南院、台令...(共30个)枢密院,拼音是 shū mì yuàn,意思是 古代官署名。五代后梁设崇政院,后唐改为枢密院,主顾问参议,传达诏命。后汉、后周渐掌兵事。宋为最高军事... 点击查看更多一、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枢密院关联词语,还包括枢密院的近反义词、意思、造句 、图片等
枢密院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