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词典周公周公词典反查

周公的相关词

周公的相关词:一服七圣七缺三变三叛三圣三握发三象下武下都不咸世室、...,周公[ zhōu gōng ]的解释:周初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摄政。曾平定武庚叛乱,继续分封诸侯,扩大疆土。相传曾制礼作乐,为周朝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

周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更多
    • 1.
      一服拼音:yī fù释义:⒈一件衣服。 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此俗之伤破人伦,剧於寇贼之来,不能经久,岂所损坏一服而已?”⒉特指一袭章服。《晋书·舆服志》:“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⒊古以王畿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左传·桓公二年》“今 晋,甸侯也”唐 孔颖达 疏:“周公 斥九大州,广土万里,制为九服。邦畿方千里,其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⒋服一次药。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輒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唐 陆龟蒙《奉酬袭美早春病中书事》诗:“药须勤一服,春莫累多情。”⒌指中
    • 2.
      七圣拼音:qī shèng释义:⒈指传说中的 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方明 为御,昌寓 驂乘,张若、謵朋 前马,昆閽、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北周 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清 张尚瑗《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⒉指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
    • 3.
      七缺拼音:qī quē释义:汉 何休 称夫道缺、妇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 之礼缺为“七缺”。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公羊传》:“苏氏 谓 何休《公羊》之罪人,晁氏 谓 休 负《公羊》之学。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皆出於 何氏,其《墨守》不攻而破矣。”翁元圻 注:“何氏《作文諡例》云:七缺者,惠公 妃匹不正,隐 桓 之祸生,是为夫之道缺也。文姜 淫而害夫,为妇之道缺也。大夫无罪而致戮,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为臣之道缺也。晋侯 杀其世子 申生,宋公 杀其世子 痤,是为父之道缺也。楚 世子 商臣 弑其君
    • 4.
      三变拼音:sān biàn释义:⒈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⒉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⒊三种变化。指 周公 三变:于 文王 时能子,于 成王 幼时能武,于 成王 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⒋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 汉 魏 为一变,晋 宋 至 唐 初为一变,盛 唐 以后又一变。见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⒌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 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
    • 5.
      三叛拼音:sān pàn释义:⒈三个叛逆者。指 春秋 邾 庶其、黑肱、莒牟夷。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 齐 豹 盗、三叛人名之类也。”孔颖达 疏:“昭 二十年,盗杀 卫侯 之兄 縶;襄 二十一年,邾 庶其 以 漆閭丘 来奔;昭 五年,莒 牟夷 以 牟娄 及 防 兹 来奔;昭 三十一年,邾 黑肱 以 滥 来奔,是谓盗与三叛人名也。”⒉三个叛逆者。指 周 管叔、蔡叔、武庚。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今者 武皇 之子,无復一人;藐是孤孙,还同三叛。”吴兆宜 注:“周公 当国,管叔、蔡叔 羣弟
    • 6.
      三圣拼音:sān shèng释义:⒈三个圣人。指尧、舜、禹。⒉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⒊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⒋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 7.
      三握发拼音:sān wò fà释义:《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髮,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后以“三握髮”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 8.
      三象拼音:sān xiàng释义:⒈乐曲名。 《吕氏春秋·古乐》:“ 商 人服象,为虐於东夷, 周公 遂以师逐之,至於 江 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高诱 注:“《三象》, 周公 所作乐名。”《淮南子·齐俗训》:“其乐:《大武》、《三象》、《棘下》。” 高诱 注:“《三象》、《棘下》, 武王 乐也。”⒉日、月、星。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议谥》:“含精灵于五纬,驾贞明于三象。”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 9.
      下武拼音:xià wǔ释义:谓有圣德能继先王功业。《诗·大雅·下武》:“下武维 周,世有哲王。”郑玄 笺:“下,犹后也……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 周 家最大。”北周 庾信《贺新乐表》:“伏维皇帝,以下武嗣兴,中阳继业。”宋 苏轼《元佑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我享维天,下武式 文王 之典,大孝严父,孔子 谓 周公 其人。”
    • 10.
      下都拼音:xià dū释义: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 都 镐京,以 雒邑(今 河南 洛阳 故城)为下都。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誥》序云:‘周公 往营 成周’,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 之王城也;洛阳,成周 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 都 洛阳,东晋 称 建业(今 江苏 南京市)为下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 都 邺,以 晋阳(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为
    • 11.
      不咸拼音:bù xián释义:⒈不周遍;不普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杨伯峻 注:“咸,徧也。此谓音细则能闻者不周徧。”《国语·鲁语上》:“小赐不咸,独恭不优。”韦昭 注:“咸,徧也。”⒉不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 周。”杜预 注:“咸,同也。”《新唐书·杨弘礼传》:“﹝ 弘礼 ﹞雅与 玄感 不咸,表其必乱。”明 沉德符《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⒊传说中
    • 12.
      世室拼音:shì shì释义:⒈即明堂。《礼记·明堂位》唐 孔颖达 题解:“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夏后氏 世室,殷 人重屋,周 人明堂。’饗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⒉指宗庙。《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 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郑玄 注:“世室者,宗庙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世室者何?鲁公 之庙也。周公 称大庙,鲁公 称世室,羣公称宫。此 鲁公 之庙也,曷为谓之世室?世室,犹世室也,世世不毁也。”宋 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皇祐 中明堂大享,时世室亚献,无宫僚,惟 杜祁公 衍 以太子
    • 13.
      东郊拼音:dōng jiāo释义:⒈西周 时,特指其东都 王城 以东的郊外。周 灭 商 后,迁 殷 民于此。《书·君陈》:“周公 既没,命 君陈 分正东郊 成周。”孔颖达 疏:“周公 迁 殷 顽民於 成周。顽民既迁,周公 亲自监之。周公 既没,成王 命其臣名 君陈 代 周公 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 成周 之邑。”⒉泛指国都或城市以东的郊外。《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汉 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南朝 梁 沉约《宿东园》诗:“陈王 鬭鸡道,安仁 采樵路。东郊岂异昔,聊
    • 14.
      并居拼音:bìng jū释义:同处;同住。《汉书·刘向传》:“周公 与 管 蔡 并居 周 位。”南朝 宋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谭 猷 并居畿甸名邦,时人荣之。”
    • 15.
      九圣拼音:jiǔ shèng释义:⒈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⒉指道教崇奉的九位真人。⒊九个皇帝。
    • 16.
      九译拼音:jiǔ yì释义:⒈辗转翻译。《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僉稽首而来王。”薛综 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越裳 九译,义无以踰。”唐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⒉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晋书·江统传》:“周公 来九译之贡,中宗 纳单于之朝。”唐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元 耶律楚材《
    • 17.
      乞命拼音:qǐ mìng释义:⒈请求宽宥生命。 汉 牟融《理惑论》:“武王 居病,周公 乞命,仲尼 有疾,子路 请祷。”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永安 年中,胡 杀猪,猪忽唱乞命,声及四邻。”《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郭常 之子拜伏乞命,关公 曰:‘吾看汝父之面,饶你性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叩头乞命,但言知悔。”⒉请求命令。《明史·左懋第传》:“必用臣经理,则乞命 弘范 同 绍愉 出使,而假臣一旅,偕 山东 抚臣收拾 山东 以待。”
    • 18.
      争政拼音:zhēng zhèng释义:争夺政权。《左传·文公十四年》:“周公閲 与 王孙苏 争政。”《左传·襄公十年》:“王叔陈生 与 伯舆 争政。”杨伯峻 注:“争政,犹争权。”
    • 19.
      二伯拼音:èr bó释义:⒈指 周 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 周公 和 召公。《孔丛子·居卫》:“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郑玄 注:“自 陕 以东,周公 主之,自 陕 以西,召公 主之。”宋 王安石《对难》:“成王 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诛二叔。”⒉指 齐桓公 晋文公 两位霸主。《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范宁 注:“二伯,谓 齐桓 晋文。”晋 刘琨《重赠卢谌》诗:“重耳 任五贤,小白
    • 20.
      二南拼音:èr nán释义:⒈指《诗》的《周南》和《召南》。 ⒉指周公、召公及其管辖的地区。

【周公】图片鉴赏

周公

周公相关联的词语有哪些?周公的相关词有:一服、七圣、七缺、三变、三叛、三圣、三握发、三象、下武、下都、不咸...(共30个)周公,拼音是 zhōu gōng,意思是 周初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摄政。曾平定武庚叛乱,继续分封诸侯,... 点击查看更多一、二、三、四、五、六年级的周公关联词语,还包括周公的近反义词、意思、造句 、图片等
周公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