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汉语词典 G gu

觚不觚的意思

觚不觚

[gū bù gū]
生词本

词语

繁体

觚不觚

拼音

gū bù gū

注音

ㄍㄨ ㄅㄨˋ ㄍㄨ

基本解释

觚不觚 [gū bù gū]

1. 比喻事物名实不符。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何晏集解:“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觚不觚引证解释

觚不觚 [gū bù gū]

相关字义

gū,角,12,左右结构

1.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2.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丿、㇇、丿、𠃌、一、一、丨、丿、丿、𠄌、丶、㇏

腾觚、觚简、觚圜、破觚、觚角

bù,fǒu,一,4,单一结构

1. 无;没有。 2. 副词。①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②用在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构成反复问句;③用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之间<前面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④分别用在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前,表示“如果……就不”“既不……也不”,或表示出于中间状态;⑤用于某些名词前,构成具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⑥口语中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反复问句;⑦单用,表示否定性回答;⑧用在某些客套话中,表示不必如此,相当于“不用”“不要”;⑨构成关联副词。 3. 助词。用在动补结构中,表示不可能获得某种结果 fǒu 1. ◎ 相当于“否”

一、丿、丨、丶

不爽、不二、不要、不丹、不良人

相关词语

    • 1.
      举正拼音:jǔ zhèng释义:⒈指出谬误,加以纠正。《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毕构 为 益州 长史兼按察使,多所举正,风俗一变。”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惜乎言官不能举正,坐成其妄耳。”⒉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后汉书·苏章传》:“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举正其罪。”
    • 2.
      义兄弟拼音:yì xiōng dì释义:结义的兄弟。《北齐书·渔阳王绍信传》:“乃与 长命 结为义兄弟。”宋 周密《齐东野语·李全》:“因结羣不逞为义兄弟。”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分宜 当国,而家人 永年 专为 世蕃 过钱,署号曰 鹤坡,无不称 鹤坡 者。一御史 朱 与之称义兄弟。”
    • 3.
      佥坐拼音:qiān zuò释义:同坐在两旁;陪坐。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以刑部主事虑囚 江 北,见巡抚必侍坐,抵家及所过道路,遇之皆然。惟审録旧规,以勑諭事重,且多年深正郎,故有僉坐之説。”《清史稿·礼志十》:“顺治 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提督见总督,入中门,至仪门下马,升堂三揖。总督正坐,提督僉坐,迎送不出堂檐。”
    • 4.
      侍教生拼音:shì jiào shēng释义:明 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御史于巡抚,尚犹投刺称晚生侍坐也。辛卯以后,则僉坐矣,寻称晚侍生正坐矣,又称侍教生矣,已而与巡抚彼此俱称侍生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古道》:“惟京卿尚有之,侍郎则称年晚生,尚书则仅年侍教生。”亦省作“侍教”。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古道》:“近年 申吴县 七旬,萧岳峰 大司马其同年也。时 申 久居林,萧 已晋三孤,尚於祝文称‘侍教’,他可知矣。”
    • 5.
      侍生拼音:shì shēng释义:⒈明 清 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 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 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相传司礼首监与内阁刺用单红纸,而内阁用双红帖答之,然彼此俱自称侍生,无他异也。”《西游记》第十七回:“帖上写着:‘侍生 熊羆 顿首拜。’”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翰林故事,初入馆,於前辈投刺书侍生,而口称学生。”《儒林外史》第一回:“﹝ 时知县 ﹞回到衙门,差 翟买办 持个侍生帖子去约 王冕。”⒉旧时对于同辈或晚辈的妇

觚不觚拓展查询

觚不觚是什么意思 觚不觚读音 怎么读 觚不觚,拼音是gū bù gū,觚不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觚不觚造句子
觚不觚